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
关注协会官方微信

融资铜“双套本性”短期难改 2013年06月14日浏览次数:1717 作者: 来源:互联网

 

     近期公布的海关总署数据显示,5月我国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速大幅回落,1-5月中国进口未锻造铜及铜材162.2万吨,同比减少24.7%。受访专家表示,在外管局对热钱流入和虚假贸易的重重监管下,融资铜规模大幅萎缩,但套利套汇功能短期难改,不排除出现新型贸易融资手段的可能。
 
  政策重拳出击融资铜规模大幅萎缩
 
  近期,由于美日等国家掀起量化宽松浪潮,人民币成为高收益货币,倍受热钱追捧,融资铜也开始盛行。
 
  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利率和汇率失衡是导致融资铜盛行的根本原因。高盛研报认为,“融资交易”可经由中国的经常账户进行“合法”的利差套利。申银万国研报也表示,金融危机后,人民币与美元的套利空间一直存在,而大宗商品良好的流动性以及拥有衍生品对冲价格风险的优势,使得大量资金通过贸易渠道流入国内。
 
  5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关于加强外汇资金流入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重点监管信用证的发放和贸易公司的活动,融资铜贸易受到较大冲击。
 
  6月7日,隔夜“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由6日的5.98%飙升至8.29%,上涨231.2个基点,为近两年来最大涨幅。业内人士称,严控外汇资金后,融资铜规模萎缩,投机活动减少,银行间流动性受到挤压,才导致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的飙升。
 
  分析师表示,2012年融资铜曾一度超过100万吨,2012年国内铜产量606万吨,实际消费量768万吨。今年4月融资铜约有80-100万吨,5月份外管局发布新政,规模就收缩至50万吨左右。
 
  “四大国有银行从4月份就陆续暂停铜融资贸易业务了,部分商业银行还有少量业务,现在最长也只能开90天信用证。”范艳霞说。
 
  融资铜贸易引发的传染性风险可控
 
  日前,外管局出台系列组合拳狙击热钱涌入和虚假贸易,对融资铜模式起到很大的震慑作用,引起市场对融资铜背后风险的担忧。受访专家普遍认为,外管局新政引发银行收紧铜贸易,融资铜库存流向社会,对铜价造成的下行压力可能引发铜贸企业资金链断裂,使银行受到冲击,但风险总体可控,不会导致融资铜的大规模崩盘。
 
  高盛研报称,因为用于利差套利的铜从正回报资产转为负利差资产,《通知》可能导致中国融资铜交易结清,为铜价带来下行压力。近期德意志银行公开表示,预计今年年底铜价将下跌至6400美元/吨,因亚洲铜需求减缓且库存高企,市场关注中国是否停止使用保税区仓库的铜进行融资交易。
 
  华联期货分析师卢嘉聪表示,对铜价走低的预期,可能令市场担忧铜贸易商资金链出现断裂风险,但总体风险可控。“铜企在国外市场买入伦铜头寸时,都会相应做空头的保值,这部分风险就被对冲了。按较坏的情况估计,因仓库管理问题,部分库存有重复借贷的情况,整体融资铜的规模仅400亿左右的水平,占国内贷款总量仍旧不高。况且部分融资铜是真实的贸易背景,即使有风险发生,也处于可控范围内。”
 
  一般铜贸企业面需要向银行缴纳20%—30%的保证金;若铜价下跌,银行将提高保证金比率,或缩短还款期限,会增加贸易企业融资成本,增大资金链风险。据估算,若发生资金断链风险,银行业可能产生50亿—300亿的不良贷款。
 
  广东省社会科学综合开发研究中心主任黎友焕则认为,融资铜套取资金后挪为它用,有的甚至涉足民间借贷等高风险领域,出现风险,由于铜贸企业一旦资金链断裂将引发传染性骨牌效应,银行最终仍会受到冲击。
 
  融资铜“双套”功能短期难消或滋生新型贸易融资
 
  受访专家认为,国际宽松的货币政策形势不改变,中国与其他国家利差、汇差仍然存在,仅凭短期行政手段尚难彻底消除融资铜的交易行为。
 
  黎友焕认为,停开信用证无法遏制热钱流入中国,热钱趴在中国的银行仅凭利差和汇差获利的空间,是当前投资工业难以超越的。而当前美欧日等国外宽松的货币政策形势不改变,利差、汇差和融资困难的存在,使得这种套利及融资行为难以杜绝。
 
  卢嘉聪则表示,《通知》的实施对虚假贸易导致的出口“被增长”以及热钱流入产生一定的作用,对融资铜贸易企业也会形成一定压力。贸易融资在国际市场相当成熟,融资铜贸易与正常的贸易难以区分,靠行政手段只能遏制部分套利行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即使堵住铜融资,企业也会“创造”出新型贸易融资手段。
[NextPage]
 
  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建议,应通过对进出口贸易真实性的严查把关,增加套利资金的交易成本,进而缓解国内流动性管理压力,挤出部分融资铜交易中隐藏的套利活动。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税专家龙朝辉则建议,外管局与税收部门联手加强税收征管,提高套利企业的融资成本,进而遏制依托铜贸易渠道进行低成本融资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