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高一剩”行业仍徘徊在十字路口
2013年08月16日浏览次数:2692
今年以来,国家针对产能过剩行业的政策指导不断出台,产业政策的不断清晰和愈发严格,对产能过剩相关行业的影响正在逐渐显现。但是,在目前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景气度未有明显改善的情况下,产能过剩行业自身的风险以及银行相关信贷的风险仍需高度警惕。
那么,“两高一剩”行业当下的生存状况如何?在推进淘汰、兼并、重组的进程中有哪些新情况、新问题?银行应如何防范不同风险之间的关联与传递,守住风险底线?如何加大信贷结构调整,大力支持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加速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进程?“聚焦防范化解‘两高一剩’产能过剩风险”特别报道,试图从多角度进行深度分析。
往左走,还是向右拐?往往在十字路口,却越能感到“无路”可走。
在供过于求已成定局的市场环境下,面对国外需求的减弱以及国内市场需求的疲弱,煤炭、钢铁、光伏等被贴上“产能过剩”标签的行业已到了另辟出路的时刻。
2012年,我国共下达19个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与2011年相比,2012年淘汰落后产能新增焦炭、铁合金、铜冶炼、铅冶炼、水泥、平板玻璃等12个行业。
然而,从目前部分地区所反映的情况来看,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推进并不乐观,我国高耗能行业投资还在不断加快,产能过剩的压力持续加大。国家对产能过剩行业调整的思路、办法已逐步明确,但执行中产生作用的同时也遭遇到阻碍。
绝对过剩与相对过剩并存
产能过剩一直是中国经济的顽疾。当前,我国的产能过剩呈现出行业面广、过剩程度高、持续时间长、增长过快等特点。产能过剩行业已从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造船等传统行业扩展到风电、光伏、碳纤维等新兴战略性产业,许多行业产能利用率不足70%。
对此,有专家认为,虽然目前结构性过剩表现较为突出,但我国产能过剩形成的原因较为复杂,解决产能过剩也要区别不同情况,进行科学分析。有的是绝对过剩,有的是相对过剩,有的是阶段性过剩,有的是由来已久的过剩,有的是局部性过剩,有的则是全局性过剩。只有认清产能过剩的性质,才能对症下药进行根治。
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呈现绝对性、长期性特点。这主要表现在钢铁、水泥、电解铝等传统产能过剩行业。例如电解铝,我国电解铝过去5年产能年均增长9.5%,目前行业亏损面达93%,仍有约800万吨在建产能,现有产能近30%处于过剩,呈现扩大趋势。除电解铝外,钢铁、水泥也存在相似的问题,即需求已经开发得很充分,但还在不断地扩大供给,造成绝对量的过剩。而绝对过剩不能靠时间上的推移来消化产能,所以,这是今后比较棘手的问题。
近两年,我国光伏、风电装备、碳纤维、工程机械等新兴行业纷纷传出了产能过剩的声音,部分行业甚至出现了持续性的全行业亏损现象,部分企业倒闭,行业发展陷入困境。有行业机构预测,国内风电的综合产能闲置率在今年上半年可能超过60%,风电设备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有不断恶化的趋势。也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从实质上看,这些行业和近年来钢铁、建材等行业过剩不完全一样。新兴产业正处于快速成长期,市场需求还没有充分释放出来,现阶段的产能过剩主要源于需求的阶段性萎缩,因此属于相对产能过剩。
三大产能过剩行业前景有喜有忧
似乎只是一夜之间,煤炭、钢铁、光伏等行业就从繁荣转变为萧条,但结合未来发展前景来看,三大重点行业有喜有忧。
煤炭行业表现出较强周期性,在经济下行期间,产能过剩、资金紧张、经营困难进一步明显。
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规模以上的煤炭企业资产负债率达到61.98%,个别企业已出现因资金链断裂而停产的情况。与此同时,煤炭价格近几个月连创新低。有业内人士悲观预期,预计2013年年底,煤价将继续保持下跌趋势,煤炭产业仍无明显转暖迹象。
钢铁行业受高负债、高产能影响,短期内难走出困境。
发改委日前表示,今年上半年,钢铁行业生产继续保持高位,市场供大于求状况没有明显好转,钢材价格波动下行。由于成本居高不下,钢铁行业盈利状况处于工业行业最低水平。考虑到宏观政策将继续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对于钢材需求也不会有明显拉动。因此短期内钢贸行业仍较难走出经营困境,且行业普遍涉及多元化投资现象,一系列不断爆发的恶性事件使钢贸行业整体陷入巨大的诚信危机,使得该行业的整体信用状况雪上加霜。
对于光伏行业来说,国内及新兴市场需求规模尚难支撑庞大产能,出台的政策效果仍有待观察。但与钢贸不同的是,长期来看光伏行业前景有望出现可喜的变化。
[NextPage]
这是由于太阳能光伏发电具有清洁安全、可永续等特点,在全球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其中长期市场前景广阔。
不过,光伏等新兴产业也存在产能过剩、重复建设倾向,这成为眼下我国新能源业最大的问题。
产能调整有阻碍
化解产能过剩,是今年结构调整的重点任务之一。按照国家提出的“重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原则,以及“四个一批”即消化一批、向海外转移一批、兼并重组一批、淘汰一批的办法,一批产能过剩行业将受到调整。
有专家分析,今后国家针对产能过剩行业的产业政策将愈发严格,可能对相关行业产生影响。首先,一部分经营不善、技术不达标的企业将由于市场或政策原因倒闭、退出;其次,出现新一轮兼并重组趋势,行业内的龙头骨干企业实力进一步壮大,这些企业在度过行业周期性困难后将展现更大优势;最后,随着对环保的日益重视,国家会逐步出台更为严格的环保政策,这对具有规模和资金优势的大型企业是一个利好,将有利于产能有效率地集中、优化。
但过剩产能能否切实得到有效“清理”,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地方政府。
目前几乎所有产能过剩行业背后都能看到地方政府的影子。以光伏行业为例,统计显示,全国31个省(区、市)均把光伏产业列为优先扶持的新兴产业,600个城市中,有300个发展光伏太阳能产业,100多个建设了光伏产业基地,我国的光伏产业由此在短时期内迅速驶入快车道。这种由地方政府主导的投资热情也正是目前光伏产业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
从行业政策的制定到具体试点项目的实施,甚至是行业发展走向,个别地方政府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地方政府究竟可以多大程度上引导某一产业的发展,其边界在哪里值得思考。
目前来看,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遇到的困难和阻力依然较多,受地方政府GDP和税收收入目标体系及地方维护社会稳定的影响,一些行业的产能过剩化解难度很大,甚至在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下还要增加产能,兼并重组面临形形色色的地方保护主义。
值得注意的是,兼并重组并不是简单的“大鱼吃小鱼”过程。无论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是传统产业都要突破低端制造,推动技术创新,提升竞争能力。不过从已经实施兼并的企业来看,仍停留在“大鱼吃小鱼”阶段,继续走规模扩大产能扩大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