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部办公厅日前下发了《关于开展铅蓄电池和再生铅企业环保核查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于不符合环保法律法规、未通过环保核查或弄虚作假的企业,各级环保部门不予审批其新(改、扩)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不予受理其上市环保核查申请,不得为其出具任何方面的环保合格、达标或守法证明文件。
新一轮的治理工作即将展开,但从去年治理的情况来看,今年的治理行动要想取得预期效果,存在诸多困难。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治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企业的污染问题,但却并未清除清理铅蓄电池污染的根源。在铅蓄电池行业混乱的局面下,环保部门单方面的治理行动,难以触及污染产生的根源。
目前铅蓄电池污染源,主要存在是在册企业污染和非在册企业污染两种不同类型的污染问题。在册铅蓄电池企业在环保部门监管下,通过环保设备投入运行,防护距离的有效控制,厂房的搬迁等,逐渐解决了生产环节的污染问题。但在回收环节上,仍不理想,大部分废旧电池流入了非法回收作坊,回收环节的污染问题并未解决依然严重。而非在册铅蓄电池企业类似于的铅蓄电池黑作坊,由于没有环保投入,污染问题更为突出。
产能不降反增
在今年5月底举行的电池工业协会年会上,环保部污染防治司综合处汪涛坚持向行业协会询问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今年前两个月,我国铅蓄电池产量同比增加了7.2%?
环保部在去年整治铅蓄电池企业期间,关闭取缔铅蓄电池生产企业348家,停产140家,停产整治160家。
按照常理,即使停产企业在整顿后逐渐恢复了产能,铅蓄电池产量也不会超过去年的整顿时期。更何况在上次的整肃行动中,大批不符合具备环保资质的企业被关闭,铅蓄电池产能应该有所减低才是。为何截至今年5月底,铅蓄电池产能同比却不减反增呢?
根据中国电池工业协会的数据,整顿以前全国有两千多家铅蓄电池企业,整顿之后全国正常生产的铅蓄电池厂为270家,现在大概增加到了315家。治理过程中的有一千多家铅蓄电池企业似乎凭空消失或者自然隐退,未能进入环保部门的监管的视线内,成为环保治理工作的盲区。
中国电池工业协会秘书长韩作梁告诉记者,虽然生产厂家的总数减少了,但总产量并未减少。在整顿期间,很多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关停后,一些达到环保标准的企业乘机发展壮大,迅速扩大了产能,提高了销售价格。并而且,在这些关停的这些铅蓄电池企业中,很大一部分转移到“地下”生产,由“合法不合规”的铅蓄电池生产企业,变成了“不合法又不合规”地下工厂。
因此,虽然铅蓄电池行业治理行动声势浩大,但实际上治理工作仍面临治标不治本的问题。
一位熟知电池行业内幕的知情人人士也认为,去年的治理工作,导致了铅蓄电池价格飙升。在市场价格上涨的情况下,这些非法企业的利润空间更大,因此因而这部分产能反而是呈扩大的趋势。
生产厂家的乱象纷呈丛生,导致也进一步使得了铅蓄电池终端市场的更加混乱无序,“价格战等在所难免。这种现象在电动自行车上行业的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位业内人士如是说。
中国电器工业协会铅酸蓄电池分会秘书长徐红对诸多非在册企业留在或涌入铅蓄电池行业的原因解读为“暴利”的存在。徐红表示,目前在册的铅蓄电池企业共有三百多家,而不在册的企业将近一千多家。这些不在册企业效益非常好,因为没有环保投入,不用交税,所以几乎是暴利。”
不过,根据徐红提供的资料,虽然去年下半年,铅蓄电池有过短暂的涨价,但目前的价格比去年环保核查前还低了将近10%。大部分在册企业的销售毛利为4%左右,而非在册企业毛利接近30%。“正规企业环保投入很大,占企业投资的25%-30%。这样在册企业与不在册企业根本无法竞争,。”徐红对此深感同时持这样的忧虑。
针对铅蓄电池行业目前存在的“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在中国电器工业协会铅酸蓄电池分会近期举行的一次铅酸蓄电池协会研讨会上为此专门讨论过,但并未商讨出好的解决办法。徐红无奈的地说:“作为行业组织,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做,我们也很着急。”
据了解,目前中国铅蓄电池的年销售额已接近千亿级规模,其中用在电动自行车上的铅蓄电池销售额占到了37%。
目前电动自行车保有量为1.5亿辆。这些电动自行车平均一年就需要更换一次电池。因此,电动自行车替换市场巨大,使得逐利而入的铅蓄电池企业数量惊人。而这些非在册企业从生产到销售到回收这三个环节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想要取缔这些企业,需对整个电动自行车[NextPage]行业进行“伤筋动骨”的整治。
同时记者获悉,在铅酸电池中,由于铅占据了70%的成本。记者获悉,因为回收环节不规范,大部分旧铅酸电池流到入了不合规的再生铅厂家。他们经其冶炼加工后,再卖给电池厂,电池厂再卖给自行车厂,或者卖到替换市场。,不规范的铅蓄电池回收产业链由此而生。
回收难题
对于非在册铅蓄企业的治理工作,汪涛坦言,不能光靠仅凭环保部的一己之力。,“我希望其他它有关职能部门、生产企业周边的居民,以及媒体,各方面都来参与监督。环境保护和治理并非环保部一家之的事,对于那些污染排放企业,只有形成“‘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局面,这样才能把产业转移的,小作坊式的非法生产企业控制住。”他同时表示:“任何人发现了违法生产的企业,都可以向环保部门举报。接到举报后,查证属实的话,我们肯定会依法处理。”
韩作梁也认为,对非在册铅蓄电池企业的整治工作,除了环保部门外,如果工商及质监部门没有太大动作的话,整治工作仍将非常棘手。事实情况是,地方环保部门和工商、质监部门的配合情况并不理想。因此韩作梁强调:“协调、认识需要统一到同样的高度。”
从目前情况看来,在册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问题有的其实是可以控制的。韩作梁告诉记者,很多铅蓄电池企业邀请我们去参观生产车间,很多车间都是负压车间,能够有效地防止铅尘。,“气压低于外界气压,跑不出去。”
在污水处理方面,在册企业要求两道排放都要达标。“现在基本都是可以达标的。因为只要造成大型污染事件,不光是厂要关停,老板还要承担法律责任,”韩作梁还介绍说。
但即使解决了生产环节的污染问题,如果没有做好回收环节的污染防治工作,铅蓄电池污染问题,仍无法消除。作为铅蓄电池的支持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杨欲生对记者表示,铅蓄电池目前的污染主要是回收环节所产生的污染。
记者了解到,不但非在册铅蓄企业的回收过程无法监管,在册企业的废旧铅蓄电池回收也存在很大问题。
作为国内最大的铅蓄电池生产企业之一,超威电源有限公司新能源事业部副部长付升东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铅蓄电池自身有很多制约性,其中包括:物流成本非常高,客户群非常散等。,“我们目前采用的是由区域代理商负责回收处理。”
付升东介绍,超威废旧铅蓄电池的回收流程是先汇集到当地代理商,再统一给再生铅企业。虽然他强调,超威在全国有上千家代理商,因此回收网络渠道做得比较规范,但关于代理商如何处理回收到的铅蓄电池,他表示不是很清楚,也没有这个精力一一去关注。
以北京为例,超威的北京代理商设在密云区,全北京超威铅蓄电池的总经销和回收都由这个代理商负责。虽然密云代理商与再生铅企业会签订长期的回收协议,通知其上门收取,但超威对代理商的回收过程无法深入监管。
付升东建议,面对铅蓄电池的回收问题,需要国家采取相关措施,单靠企业行为难以解决。企业需要以盈利为目的,而由企业做统一的铅蓄电池回收处理工作会增加很高的成本。
但他同时肯定地说,如果国家关于铅蓄电池回收出台统一的规定,超威肯定会积极去做。“别的企业能做到,我们也能。不过我们能做到,别人也许不一定能。,” 付升东说。由此可见,不对等的回收方式,会使正规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南都电源动力市场部电动汽车项目经理高凯接受记者采访时则表示,因为南都电源很多项目都是同通信行业合作。在前期签订协议时,有强制性的铅蓄电池回收条款,因此全部都能回收。
但在电动自行车用铅酸电池上,南都同样未能做好回收工作。高凯也承认坦言:“对于通信电源,我们在界首市有正规的签订协议的再生铅厂处理回收电池。但电动自行车用铅蓄电池,因为是新的项目,目前回收工作确实难以进行。”
最新出台的《铅蓄电池行业准入条件》(以下简称《条件》)将于7月1日起正式实施。汪涛虽然曾表示,即使所有相关企业达不到《条件》,但仍会坚决执行。但对于脱离环保部监管下的企业所产生的环境污染,并非环保部一家所能控制。因此,汪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希望多方配合。
除此以外,我国目前尚未出台针对铅蓄电池回收的相关法规。因为铅蓄电池属于危险废物,执法过程中只是适用国家危险废物相关法规。
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曹国庆告诉记者,危险品储存运转需要办证件,经营也要办证件,但铅蓄电池生产者目前无法办理要铅蓄电池回收处理证件,因此即使这些厂家想自行回收处理[NextPage],也无法获取相关的资质。
曹国庆表示,大的政策和操作性的政策不配套,铅蓄电池问题无法解决。因此,尽快出台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铅蓄电池管理体系,是改变铅蓄电池行业混乱局面的当务之急。
此前,环保部网站上公布的铅蓄电池企业,在生产的企业有1930家。今年,3月20日,公布的铅蓄电池生产企业只有315家。对进入环保部门监管的企业和已“除名”企业的监管,同样重要。因此,这需要各部委、各部门统一思想,高度配合。这也是治理工作能真正发挥作用的必要保证。
按照曹国庆的话说:“环保无小事。”在要求企业遵纪守法的同时,政府也需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并构建铅蓄电池环保治理工作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