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
关注协会官方微信

加强上下游产业链企业交流合作——“有色金属、汽车产业深度对接研讨会”召开 2016年08月22日浏览次数:5318 作者: 来源:上海有色金属行业协会

 

 

8月10日,由上海有色金属行业协会与上海市汽车工程学会共同主办的“有色金属、汽车产业深度对接研讨会”在上海飞洲国际大厦四楼会议室举行。此次对接研讨会以“寻找短板、发掘亮点、协同创新、共谋发展”为主题,共吸引了30余家行业内相关铝生产贸易企业下游汽车制造商上汽集团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以及从事相关材料技术研究的高校,共计50多位代表前来参加。5位业内专家就行业现状与趋势,制造加工的工艺技术以及如何将有色金属行业与汽车产业进行更好地深度对接合作做了专题发言与交流。上海有色金属行业协会副会长及秘书长刘秋丽、上海有色金属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张敏祥到会祝贺并讲话,上海市汽车工程学会秘书长梁元聪主持了会议。

寻求上下游联动 谋求发展共赢

刘秋丽秘书长在会议伊始指出,本次“有色金属、汽车产业深度对接研讨会”是一次全新的尝试。通过以产业链为载体的方式,搭建行业内相关铝生产企业与下游汽车制造商上汽集团及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互动平台,为进一步增进上下游产业链上的企业交流与合作,为业内生产企业拓展一条新路,加快与上海支柱性产业和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配套与发展。二是通过两个行业的深度对接,找到结合点,增强专业化生产、精细化服务和协作配套的能力,形成有色行业与新兴产业互动发展、集群发展、融合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梁元聪秘书长在主持发言中指出,尽管如今的汽车产业发展迅速,新能源汽车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但从统计数据显示:20161-5月份,全国乘用车生产932.8万辆,销售925.8万辆,同比上升7.75%;商用车生产151.63万辆,销售149.7万辆,同比上升2.32%。但其中,乘用车中基本型(轿车)与商用车中客车的销量都有不同幅度的下降。由此可见,汽车行业已经步入微增长的阶段。在汽车产业看似火热现象的背后,汽车的轻量化,无论对于传统汽车或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都有着极大的作用。尽管铝材在汽车上的研发与应用已有一段时间,但在汽车上的使用率并不高。因此,“以铝代钢”将成为行业内相关铝生产企业与汽车生产企业未来研究突破的关键。

行业专家各抒己见 合作攻克技术难点

  上海有色金属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彭惠红对于国内外铝合金、镁合金产业现状及发展动态上海地区行业特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同时强调,为迎合有色行业发展以及更好地为汽车提供零部件的制造,越来越多有色企业已重拾能提升金属的塑性和力学性能的传统锻造工艺。格朗吉斯(上海)铝业有限公司应用工程师徐坤豪也对乘用车铝散热器的现状以及未来的设计方向进行了介绍与讲解。同时,通过引入散热器综合性能评估方法,总结当前散热器铝材的使用情况及散热器的发展趋势,从而力争能为各类汽车制造出与其相适应匹配的散热器。

上汽乘用车中心实验室高级工程师倪雷、上海赛科利汽车模具技术应用有限公司产品工程师司天宇以及上海大学教授张恒华在各自的专题发言中,介绍了自身在汽车轻量化用铝合金应用研究,同时指出了汽车铝型材的技术难点,其中包括:1、汽车挤压型材材料技术要求的规范化、标准化。2降低造价与维修成本。3全铝车身熔点较低,解决其散热快焊接变形量大问题。4随着对轻量化要求越来越严格,对铝合金材料加工和连接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行业专家也期望与各位有色行业的同仁一起合作,共同攻克这些技术的关键点,让轻量化能更好地助推新能源汽车技术持续发展。并且,为车用铝合金等轻质材料开拓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

最后,协会老会长张敏祥在总结整场对接研讨会会上表示,此次对接研讨会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将上下游各企业及各高校结合起来,探索更好的创新发展模式。同时,他指出,所谓有色行业产能过剩,更多是不适应的产能。只有将各锻造、铸造及焊接等技术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改造不合适的产能,才能更好地调整价格成本、满足下游需求,从而推进汽车轻量化有序的进展。同时也希望协会能举办更多小范围内上下游对接研讨会,为各企业创造更多针对性的交流平台。

与会的各家企业包括上海市汽车工程学会华域汽车上汽集团中心实验室上汽集团技术中心上海贝洱热系统有限公司上海赛科利汽车模具技术应用有限公司上海汇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上海有色金属行业协会格朗吉斯铝业(上海)有限公司华峰日轻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交大轻合金精密成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上海帅翼驰铝合金新材料有限公司、上海励益铝业有限公司爱励(上海)贸易有限公司上海物资贸易股份有限公司北方联合铝业(深圳)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新湖期货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上海钢联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超导科技有限公司、苏州明志科技有限公司及内蒙古创一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等多家相关产业链企业交流了自己的观点与意见。最终,会议在热烈的气氛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