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不久前,最新出炉的中国贸易数据本来还让金属多头们大为欢喜,额手相庆。
的确,中国8月精炼铜进口较前月下滑,不过仅减少了约3,000吨至25.1万吨.然而,中国年内迄今的累计进口量已是达到239万吨,较上年同期水准大幅增加了58%。
同期,原铝的进口则在持续攀升,今年1-8月期间累计进口40.2万吨,远高於2011年1-8月的13.2万吨.事实上,今年迄今的轻金属净进口量规模很大,为2009年以来首见。
精炼锌的进口情况亦然如此.今年迄今净进口29.6万吨,大大超过上年同期的17万吨.至于铝进口,只有2009年的迅猛进口量才能媲美。
当然了,中国金属篇章在过去几个月里发生了意想不到的转变。
起先是中国政府对於火热商业地产市场有意施行的遏制性调控造成了一些别的後果,即金属需求增长的持续放缓.此外,对於中国金属进口数据的例行解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
金属进口数据不再被简单视作衡量中国金属需求的指标,而更多是被当作综合反映结构和周期变化走向的考量因素,数据中的一些要点甚至和中国大陆生产商的原材料需求毫无关联。
上海保税仓库数据
以铜为例.铜市场现在已经得知,中国海关统计出来的进口数据的重要性和上海保税仓库数据无分轩轾。
在衡量中国铜需求方面,上海仓库隐性库存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直接的进口数据。
目前的普遍看法是,上海仓库目前有约60万吨铜,误差大概在5万吨左右,这些铜其实进口了,但是未以任何数据的形式得以体现。
这些库存数量令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的库存相形见绌.LME铜库存目前在22.03万吨,相当於中国两到三个月的进口需求。
这些过剩的铜库存引发了对於上海交易所的违约,就如他们之前对LME库存系统违约一样.部分是因为投资需求是把金属当作贷款抵押品来使用。
但这些金属在上海仓库的累积却很能说明一些问题,即中国大陆对於进口铜的实际需求到底是怎麽样的。
这亦同样说明了为什麽一个中国大陆买家能以低到每吨较LME现货升水30美元的价格持有铜.想想中国铜买家今年支付的升水价格,约为每吨110美元。
事实就是,中国铜需求的增长速度低於之前几年。
中国国内在上海期货交易所(SHFE)注册的显性库存正在上升.这部分已付过关税的铜目前数量达119,457吨,是5月以来最高位。
其实,这是让人担忧中国经济增长引擎减速的原因之一,市场注意力已经从中国进口转向出口,特别是7月增值税的下调。
鉴於此,8月近1,700吨的低出口水平将令市场有所放松,不过前景的乐观性要被相关不确定性所抵消,因为尚不清楚中国冶炼厂会否将所谓的"出口"金属变相转移到上海保税仓库中。
诡异的情形
在铝和锌等金属方面,中国的进口题材变得愈发诡异。
今年的铝净进口步伐一直很快,足以抵消中国持续出口铝合金口的速度。
实际上,中国在1-8月成为未加工铝(原铝和铝合金)的净进口国,净进口规模为4万吨.而过去10年里,这种情况只在2009年发生过一次。
中国真的"需要"更多的铝吗?
基本不需要!
8月全国年化铝产量达到了2,060万吨的纪录水平.过去几个月,上期所铝库存一直在强劲增长,396,475吨的规模达到了2011年4月以来最高。
正如在铜上,分析师开始担心可能出现的出口加速,铝加工品方面也存在类似忧虑。
今年前八个月,铝制品净出口减少10%,至150万吨,但去年打破所有的纪录,意味着国内过剩铝的出口阀门依然完全打开。
乍看起来,不断增加的锌进口似乎更具合理性。
1-8月,不包括合金在内的锌净进口总量为296,000吨,为仅次於2009年同期的史上次高水准。
今年中国自身产量在不断下滑,1-8月减少了5.7%.上期所锌库存也一直在下降,至少直到几周前都是如此。
但302,325吨的显性库存处於历史高位,中国炼厂产量下滑的唯一原因,在於需求疲弱。
换句话说,中国的生产商正试图对国内市场进行再平衡.但进口更多的锌不会带来帮助。
实际上,这两种金属的进口增加,并不意味着中国市场短缺,而更多的是将进口用於来料加工目的,以及近期趁伦敦价格夏季低迷而开启的套利窗口牟利。
随着此後LME价格借多头人气而蹿升,套利窗口正在关闭,且进口规模料将恢复至正常的较低水准。
回到未来?
包括铜在内,出现如此大规模的金属进口,历史上只有一次有迹可循,即2009年,该年份在本篇专栏中已数次提到[NextPage]。
2009年期间,金融危机已演变成制造业危机,尤其是在中国,当时政府推出了"震慑性"的大规模刺激支出计划,以及多项微调措施,包括政府向困境中的炼厂收储过剩金属。
三年之後,中国云南省政府再度祭出这套危机应对工具,计划从现金短缺的当地炼厂收储多达30万吨金属,主要是铝、锌和铜。
这是一个明确的信号,表明中国金属需求增长脆弱。
这还可能重演2009年的情形,当时中国政府在地方和全国两个层面的干预人为推高了国内金属价格,形成了惊人的套利窗口,从而导致创纪录的进口流入。
2009年的进口加速实际上体现了中国需求低迷,而非强劲.现在虽然还未出现同样的情形,但云南方面的行动暗示,我们可能再度看到中国进口的反像。